杀尽江南百万兵【1v1 元末明初】_鸿雁书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鸿雁书 (第2/2页)

韧的自己。

    这厢,师杭忙着思绪纷飞,全然没有留意到院外的动静。

    待她抱了书册,款步回身,霎时便见一高大身影挡在面前——

    “……大同哥!”

    师杭被惊着了,当下不禁后退半步,抚了抚心口道:“何苦来哉!人吓人,吓煞人,也该出声才好!”

    朱同颇为歉然道:“我倒是唤你了,却没见你回神。”

    师杭闻言长舒一口气,瞧见他,自然按耐不住开怀,欢欢喜喜道:“我收了信,估摸着还有三五日才能见你,怎到得这般快?”

    “若再不回返,怕是此处便不需要我了。”

    朱同指着院门口立着的木板并板上刚漆好不久的墨字,打趣道:“‘一字书院’,嗯,倒是好名字。只是一字成师者,你我二人孰堪大任?”

    《法华经》中有言,以一灯传诸灯,终至万灯皆明。以一字传诸字,想来天下寒士亦可明志矣。

    师杭眉眼弯弯,学着书生模样深深一揖道:“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。”

    说罢,二人对视一眼,皆朗声而笑。

    “大同哥,你这一去,教人好生挂心。”师杭说着,引他先进屋将成堆的行囊放下。

    朱同放罢,理了理衣袖与之对坐答道:“这也是意外之喜,路才过半,竟能收到与你相牵的消息,我如何还坐得定呢?”

    他此番紧赶慢赶,为图省事,干脆连水路都不走了。

    “阿筠,一切为的就是这两封信。一封是我各处朋友传来的确切消息,还有一封,来自潮州。”

    “潮州?”师杭怔了一瞬,下意识问道,“是师家?”

    师伯彦于族内同辈当中行六,但家中嫡亲兄弟唯二,他上头还有位兄长。数月前,师杭便已得知,她的这位伯父如今亦出仕,任潮洲路总管一职。

    “你且看。”朱同从怀中取出两封被仔细保管着的信件,温声道,“看罢,咱们再议。”

    师杭按捺下心底的忐忑,稳住心绪接过了那两封信。

    拆开第一封,展开,字句极短。师杭细细阅过,终是垂下眼睫轻叹道:“果然,还是没有杭家的消息么……”

    信中是朱同友人的口吻。那位公子亲去杭州城寻访,未果,故而无奈告知。

    朱同回道:“虽说未果,倒也不算毫无所获。杭家人原先流散于城中,张士诚据城后,他们决心举家搬迁,只是不知去向何处。如今未有消息,便算是好消息了。”

    “既是避祸,总不会教人轻易得了踪迹。无论如何,大同哥,烦你替我深谢几位公子。”

    师杭摇摇头,放下这张信笺,颇为确信道:“我舅父半生郁郁,对元人官员向来是没有好脸色的。至于张士诚,听说他手下横行无忌,极爱搜罗珍奇物件。可知他们见了杭家的藏书阁与藏宝楼,决计不会放过。想来,这又是一场血海深仇了。往后若再试着去寻,必得绕开元廷与张部所据之处。”

    听到这儿,朱同忆起一桩要事,斟酌道:“阿筠,我曾听家父说过,杭家有块唐时昭宗赐下的铁券。执此券,可免死。”

    闻言,师杭颔首道:“确有此物,我儿时曾亲眼见过一回。但当今兵乱不断,不知是否遗失,更不知有何可为。此物于杭家乃至宝,于寻常百姓而言,怕是只值几斛谷子了。”

    朱同心中百转千回,他原想说,红巾军最是看重世族文人。天家自隋唐时便对杭家恩宠不断,若将铁券呈与齐元兴,或许能换得一隅庇佑。

    但他又顾虑着师杭的过往,并不好开口,只得转而道:“既如此,那便再看第二封罢。”

    师杭依言,拆开了带有潮州落款的另一封。

    她已许久未与师家人有过往来了,还以为信中会是伯父的慰问之言,没想到主笔者却是位意想不到的故交——

    “三meimei?”师杭惊得立时起身,讶然道,“她怎晓得我在此处?”

    没人能解答她的困惑,于是她秀眉紧蹙阅过这封信,每一字都看得极细。

    良久,师杭看罢,她深吸了一口气,又将信重新折了回去。

    “我得去寻阿缨来,才好了结此事。”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